音樂治療是什麼?
音樂治療──在歐美國家已納入醫療架構及教育職系中,在外國的研究裡,已證明音樂治療對參加者的個人情緒、行為、言語、認知、社交及自信方面均有正面之提升。在香港,音樂治療在復康及社區服務中日漸普及。參加者不需要懂得彈奏樂器,只需要喜歡音樂及音樂活動即可參加。透過參與音樂的治療過程,促進參與者的身心健康。而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音樂治療正是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影響力,通過音樂來改變人的情緒。
為什麼要推行音樂治療?
一直以來,復康服務的發展主要以強化身體機能為主,透過物理治療,為病患者增強胸肺機能,從而改善及提升其生活質素。惟有部分病人,基於各種原因,如對復康的誤解、身體條件轉差等因素,較少參與以復康運動為主的訓練,故此,為了能夠提供更多元化的復康服務,增強病患者參與復康的動機及興趣,並提供更多的選擇,本計劃建議引入音樂治療作為社區復康的介入手法,以多元及有趣的方式,鼓勵病患者參與。
再者,一個健康的個體必須能夠成功地與他的周圍建立起正確的人際環境,而無論是心理障礙或是生理疾患的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音樂活動通常是集體的參與活動,這種共同的參與過程又常常會有助於建立起良好的、親密的合作關係,並進一步為自己創造一個和諧的,安全的社會環境。故引入音樂治療,亦能夠有效地改善病患者的社交發展。
除此之外,肺積塵病患者現時平均年齡超過70歲,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有退化的情形,包括生理、心理情緒、認知能力、社會人際關係,故此,使長者恢復、維持及改善他們的功能成為音樂治療的目標。音樂的活動可刺激各感官來減緩老化程度、刺激記憶、增進自我的價值感、及提昇生活品質。